Friday, November 25, 2016

看板人物報導的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

這個活動已經開辦五年了~不過今年我才第一次知道:因為TVBS的看板人物報導
我才知道有這個活動~好棒的活動
主辦單位的報告可以在這個網站上看到:
http://www.lovelytaiwan.org.tw/web/news_detail.php?id=289
地點在台灣台東縣池上鄉天堂路稻田區
我看到主持人方念華在訪問台東這群農民在整理稻田~整理出一個劇場的場地的時候
真的十分感動
藉由youtube上面完整的TVBS報導:
【池上秋收 錄影幕後工作寫真】
感謝老天爺!兩次去池上拍攝的那四天非常幸運,天氣非常非常的好,跟池上當地的人一樣熱情☀
錄影時還發生了一些小趣事,念華姐親自下田學習及幫忙割稻,沒想到池上的土跟池上人的心一樣黏,念華姐的腳直接插在田裡拔不出來,跟土拚命了半天。
到了吃割稻飯休息的時間,念華姐就跟蔣勳老師聊到割稻心得,沒想到兩個人當天都在田裡仆街了。不只主持人,看板工作人員還要感謝拍攝這四天,所有接受看板團隊拍攝或訪問的大朋友、小朋友們。
敬業、認真、熱情幫忙才能成這非常不容易的一集節目。
請大家看完之後
多多支持台灣這樣特別的部落藝術
當然~
因為我發現這個月裡來
來我這冷門部落格的訪客~美國人比台灣人多一倍的訪問人數
所以特別宣傳給外國人看
尤其美國大選 川普當選總統之後~我相信美國人現在對事物都有新的觀點
也尋求新的改變
不如也改變您看藝術的觀點
來台東看看 稻穗藝術節~會有全新的觀點喔~哈哈
我現在也才知道台灣有這樣美的藝術呈現

另外~有幾則節目:我很喜歡看
例如:中國進行式~真的很多元化的節目~這周六剛好播放到中國有磁浮列車~時速100公里
未來五年內要提升速度到600公里跟先進國家如日本等並駕齊驅
還有瑞典的行動咖啡車~太陽能的電動腳踏車組裝的咖啡車~兩年內遍及65國家~真的很不容易~今年還打入中國這個法規限制多的國家裡面~真的很厲害~~~!!哈哈
不過我更感到好奇的是:這期節目有說中國未來2025年要發展出商業用太空梭~將消費者帶上外太空要20萬美金一趟喔~沒想到中國發展已經到這種速度了~台灣還在睡覺喔~真糟糕啊
台灣目前還整天空轉~法規亂糟糟~改革也有點不知所措~真不知道何時能真正走入正軌啊?
台灣加油吧
至少還有台東這種美麗的風光和人心淨化的時刻
還有點小確幸~只是不知道這種美麗能維持多久?
就讓我們看下去吧
【一步一腳印】 主持人: 詹怡宜 TVBS新聞台 55台 每週 22:00首播 

【 全球進行式】 主持人:廖芳潔 TVBS新聞台 56台 每週六 19:00首播

【 當掌聲響起】 主持人:秦綾謙 TVBS新聞台 55台 隔週六 20:00首播

【中國進行式】 主持人:莊開文 TVBS新聞台 56台 每週日 19:00首播

【TVBS 看板人物】 主持人: 方念華 TVBS新聞台 56台 每週日 20:00首播

【 世界翻轉中】 主持人: 古彩彥 TVBS新聞台 55台 隔週日 20:00首播

【 T觀點】 主持人:夏嘉璐 TVBS新聞台 56台 每週日22:00首播


Share/BookmarkAdd to Plusmo

Saturday, October 8, 2016

長老教會10月:院子裡的基督

通心粉之主
親愛的朋友,大家平安!這是一位穆斯林信主的告白。
他用第一人稱說 了這個見證。有一天的晚上,我們夫妻僅有的食物是小小一碗通心粉,但是 太太還是認真地預備這頓晚餐。這時候,她的朋友敲門了。我對自己說:「 這碗通心粉還不夠兩個人吃,怎麼可能餵飽三個人呢?」但沒有別的辦法, 只好開門,於是,她進來和我們一起吃。我們一面吃,通心粉開始變多,後 來竟然變成滿滿一大碗。我以為自己一時眼花,把通心粉拿起來搓一搓;我 想,或許太太在桌子下藏了一些,但檢查過後發現什麼都沒有。我們彼此對 看,礙於客人在場,什麼都沒有說。 後來當天晚上在我睡覺的時候,耶穌來找我,問我說:「你知道是誰讓 通心粉變多的嗎?」我回答:「我不知道。」他說:「我是彌賽亞耶穌。如 果你跟從我,不但通心粉會變多,你的生命也會變得更豐盛。」他沒有告訴 我他是神、他代替我死;他沒有說「我是神的兒子」,也沒有跟我談論任 何複雜的神學議題。他只告訴我,如果我跟隨他,他會讓我的生命變得更豐 盛。

當天晚上,在那樣的時刻,他把通心粉變多,就讓我很開心了。當時我 一點也不了解,他說的「生命變得更豐盛」是什麼意思。但現在我了解了, 那時,我只當他是「通心粉之主」。 親愛的朋友,這就像我們今天所讀到,上帝命令摩西建造會幕院子的細 節。討論院子,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誰能進入上帝的院?而主耶穌給了 我們一個答案:「我就是門;凡從我進來的,必然得救,並且出入得草吃。 」(約10:9)換句話說,這就是一個人得救的途徑,藉著一個院子的建造顯露出 來。主耶穌給我們一個應許,凡從祂進去那門的,必得著救贖,並且變得更 豐盛,就像這位穆斯林相信耶穌的方式一樣──祂就是通心粉之主。如果你 相信,我們就會因此展開一條與主同行、在基督裡的旅程。 院子的故事 「9 你要做帳幕的院子。院子的南面要用撚的細麻做帷子,長一百肘。 10 帷子的柱子要二十根,帶卯的銅座二十個。柱子上的鉤子和杆子都要用 銀子做。 11 北面也當有帷子,長一百肘,帷子的柱子二十根,帶卯的銅座 二十個。柱子上的鉤子和杆子都要用銀子做。 12 院子的西面當有帷子,寬 五十肘,帷子的柱子十根,帶卯的座十個。 13 院子的東面要寬五十肘。(出 27:9~13)我們可以從聖經描述的細節讀出來,這座涵蓋會幕的院子,是一個 長約46公尺、寬約23公尺的長方形院子。當然,這圍牆所述說的故事,可能 是人(皂莢木所做成的柱子)因為犯罪,落到神的審判(銅座)上,但是上帝卻施 行祂的救贖(銀柱頂、銀鉤、銀杆),使人能夠因此活出聖潔、公義的生活(細 麻),榮耀神。

但或許,我們不用太過於思索製作細節上的神學意義,近代神學家不喜 歡這種喻意的解經方法。我們應該好好想想,上帝要摩西建造這個院子的目 的為何呢?它是為要容納那些有限、知道自己有罪的人進來,到這院子裏, 他們要來尋求與上帝建立和好的關係。但卻不是所有人進到這院子,都能被 上帝喜悅與接納,因為每個人來到上帝的院—就像來到教會,有著錯綜複雜 不同的原因,因此就像詩人所問的問題:「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站在他 的聖所?」(詩24:3)撒母耳記上卷記載一個故事,以法蓮人以利加拿的妻子哈 拿,因沒有生育便向上帝痛哭許願,好不容易生下撒母耳,孩子斷乳後,就 把撒母耳帶到示羅去服事。其實撒母耳什麼都不是,他不是亞倫的後裔,也 沒有特別深厚的背景,他單純只是一個小男孩,只因為母親許願,就留在祭 司旁服事,但上帝偏偏愛他,特別揀選他,上帝在半夜特別去叫他,上帝不 告訴大祭司以利,也不啟示給他的兒子。

原因很簡單,只因為撒母耳,「就 是手潔心清、不向虛妄、起誓不懷詭詐的人。」(詩24:4)聖經告訴我們, 這樣的人,才配得站在上帝的院子裡。 通過門之後 「14 門這邊的帷子要十五肘,帷子的柱子三根,帶卯的座三個。 15 門 那邊的帷子也要十五肘,帷子的柱子三根,帶卯的座三個。16院子的門當 有簾子,長二十肘,要拿藍色、紫色、朱紅色線,和撚的細麻,用繡花的手 工織成,柱子四根,帶卯的座四個。17院子四圍一切的柱子都要用銀杆連 絡,柱子上的鉤子要用銀做,帶卯的座要用銅做。18院子要長一百肘,寬五 十肘,高五肘,帷子要用撚的細麻做,帶卯的座要用銅做。19帳幕各樣用 處的器具,並帳幕一切的橛子,和院子裡一切的橛子,都要用銅做。」(出 27:14~19)在這段細節的描述中,我們讀到製作這院子中的門。我們要明白, 聖經從頭至尾都反對儀式主義。什麼是儀式主義呢?就是強調用外在儀式的 表現與行動,以為透過準確做好這些擺設,就可以與上帝互動,得到祂的喜 悅與祝福。而當我們讀建造會幕的主要經段時,特別從出埃及記25章開始, 我們會讀到會幕每一個部份,都要按照上帝所吩咐的去行,好像擺明了,上 帝對會幕敬拜的詳細規定,不容許擅自變動,這不是好像過於強調儀式主義 嗎?因此,上帝在會幕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至聖所內,只擺放約櫃,約櫃 內最重要的只放著刻有上帝十句話的兩塊石版。

透過這個事實,就向我們揭  露上帝看為最重要的事,人在會幕建造歷程所要學習的,就是耐心進行祂話 語所吩咐的一切,這就能證明人信守約定。當工匠在建造會幕時,當他在執 行一切細節時,心裡可能一直滴咕、疑問著,和我們今天讀這些細節時的心 情一樣,為什麼上帝的規定到這樣細呢?這正考驗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耐心 與能力,去回應、信守與祂的約。 因此親愛的朋友,我們要明白,這裡展現的,完全就是「約」的思惟。 在上帝的話語前,我們只能順服,真正的「順服」不是帶我們進入上帝的 約,而是藉著順服,這個不可或缺的態度,讓我們得享約中成員的喜樂,換 言之,就是得到進入大門、站在祂院中的權利。當我們進入這門後,在聖所 的院子中,上帝提供獻祭制度與燔祭之火,這日夜不熄的火(利6:9),日夜 向我們訴說上帝的救贖與赦免,這燔祭壇預表的正是主的十架,透過獻祭, 我們與上帝與人,同得著平安。而接著,當人將要進入聖所前,更要透過「 洗濯盆」來表明他的潔淨與順服。我們站在這外院中,四處望見的,正是上 帝的審判記號,這提醒我們,正是要以敬畏上帝為基督徒真正生命的中心, 要記得,上帝的話已經應允我們,「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可16:16)基 督徒的相信,包含認罪與把自己獻上,更要緊的是,我們需要接受洗禮,真 實在上帝面前得著煉淨與純潔,這就是在基督裡的奧妙與應許。

因此,我們從今天的經節可以讀到什麼呢? 單純信靠,帶我們進入院子 基督教作家楊腓立寫到他朋友曼寧的故事。他從曼寧打算寫一本回憶錄 開始說起,他用第一人稱來寫這故事。書名為《一切都是恩典》(All Is Grace) ,我答應寫推荐序,但出版社私下卻懷疑他能不能寫得出來。曼寧憂鬱症復 發,又落入一生都在奮戰的酗酒問題,摔壞了他的肩膀與肋骨。就像他在回 憶錄坦白承認,從他18歲開始就每晚喝上一打啤酒,再灌下比這個量再少一 點的威士忌跟清酒。他寫道自己如何面對著聽眾,向他們傳授靈性的智慧, 接著馬上住到汽車旅館,喝到酩酊大醉。他也可以連續喝幾天,然後直接飛 到下一個演講地點。

曼寧是在紐約市一個艱困的愛爾蘭天主教家庭長大,那個沒有愛,不堪 回首的童年。後來他加入海軍陸戰隊,體驗到一次出奇的悔改經歷後,進了 方濟會。有段時間他在大學或神學院作校牧;參加法國的「耶穌小兄弟會」 (Little Brother of Jesus),作工匠的助手或是洗盤子;在西班牙的沙漠洞穴 住了六個月;回到美國幫助捕蝦工人與他們的家庭。在紐奧爾良定居後,他 為了結婚離開方濟會,但18年後黯然離婚,這也是他酗酒無法自拔的另一個 下場。曼寧的聽眾漸漸主要是新教福音派的信徒,因為他是「不在任神父」 ,很多天主教的聚會場合不歡迎他。他身材瘦削矮小,一頭花白的頭髮,站 在台上操著愛爾蘭口音:「我曼寧為什麼被上帝所愛?因為1956年2月8日, 一次驚心動魄、改變生命的經歷而將自己生命獻給耶穌;因為我從1963年按 立作神父,周遊全國、全世界,宣講恩典的好消息,所以上帝愛我嗎?我奉 獻什一給窮人,所以上帝愛我嗎?我在紐奧良的貧民窟,幫助那些酗酒的、 有毒癮的、飽受愛滋折磨的人,所以上帝愛我嗎?我每天禱告兩小時,所以 上帝愛我嗎?如果我信這套,我就是法利賽人,因為我就會覺得因為某些善 行,理所當然與基督親密。恩典的福音是說:『曼寧,你只有因為一個理由 值得愛--因為上帝愛你…沒有其他!』」 曼寧活了78歲。他的人生困難,一輩子都擺脫不掉酗酒的惡習,最後也死 在這件事,但他竭盡心力,努力活出真實的自己,不隱藏自己最醜陋、不堪 的那面,因此他影響人,來認識他口中所見證所愛的耶穌。

親愛的朋友,今 天我們不用到當初那個院子,才能與上帝建立關係,只要單純信靠,手潔心 清,祂就會愛我們,讓我們進這院子。 站在院子裡—在基督裡 剛剛過世的周聯華牧師,曾經說,「假如今天有人問我:『在傳道的生 涯中,哪一件事是你認為做得最有意義的?』我的回答是:『假如只能說一 件事,那就是與翁修恭牧師一起主持二二八平安禮拜!』」1990年12月8日在 台北的懷恩堂,由曠野社發起,前後兩位被稱為總統的牧師──周聯華與翁 修恭一起主持一場「尊重人權、紀念228的平安禮拜」。那時剛解嚴不久,談 論228還是禁忌的年代,這場禮拜,有外省背景的周牧師用台語證道,本省背 景的翁牧師用華語證道。帶領禱告的高俊明牧師,會前臨時也決定改用華語 禱告。周牧師在證道時說228也許是一堵「中間隔斷的牆」,拆毀這牆「要從 我們基督徒做起,然後普及到整個社會」,這有賴中長期的持續投入,才可 能實現。

翁牧師則指出教會存在的意義,就是醫治,然而教會最重要的工作 是醫治現在的傷痕。 親愛的朋友,我認為這就是耶穌基督成為門,帶我們進入那院子最重要 的意義,當我們透過敬拜,與主和好之後,在那院子裡,我們生命的傷痕被 醫治,我們這個在基督裡的人,就要展現生命的亮光,去學習成為拆牆與醫 治的器皿。而在教堂或在教會裡,我們的敬拜終究只是練習,真正的戰場是 我們生活所在的地方,在我們的工作、家庭、親人之間,以及這個生病的台 灣社會。那裏才是我們這個在基督裡的人,真正展現被上帝的愛愛著──那 種醫治的能力,以及用無所畏懼的心,和好的行動來成為愛的記號的地方。 雖然很困難,但我們卻需正面面對,因為,那正是耶穌領我們進這院子的這 條路,最重要的使命。
Share/BookmarkAdd to Plusmo

Tuesday, February 16, 2016

馬可福音六章30~44節 單純的付出

中壢長老教會周報 2016110
馬可福音六章30~44  單純的付出
    新年第一個主日,往往是檢視我們對神委身的機會。告訴自己,希望我在跟隨主的腳步上,什麼地方可以在進步與成長。單純的付出-是我想到的第一個主題,意思是,我們要帶著什麼樣的心態跟隨主耶穌,因為,這影響我們對神的服事行為與奉獻態度。
                                                                                                        
一、一個豐富的特別的景象
耶穌與飢餓的群眾:
    耶穌不論到哪裡去,都有人跟著祂,因為他們飢餓。這飢餓不是肉身的,乃是靈魂的飢餓,因為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阿摩斯書八11)所以,耶穌雖然連吃飯也沒有工夫(可六31),當祂看見他們靈魂的飢渴,就忘記自己肉身飢餓,開口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他們,同時訓論門徒的信心
    耶穌最迫切關心的是人的靈魂,祂使用僅有的五餅二魚,這是神一貫的作風,也因為耶穌憐憫門徒的小信,要教導他們憑信心,不憑眼見,不是依靠任何可見的條件,不需要等到有了20銀子,才來奉獻。只要把自己所有的獻上,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五餅二魚,主也願藉此行出神蹟,叫多人蒙恩,得主的憐憫。

有秩序的施展主的權能
1耶穌叫人一幫一幫、一排一排坐下來,這讓我們看見祂是有秩序的神,人要存敬畏去經歷,不憑血氣爭,信服祂主權的安排。
2耶穌把餅遞給門徒,門徒再拿給眾人,眾人再一個一個分下去,當人不但憑信接受,又怨平信白白給出去時,就會成為恩典(主施憐憫的)管道,結果恩典越分越多,別人與自己都得飽了。
3當眾人都吃飽了,把零碎收起來,這是因為神愛我們珍惜祂的恩典,一個曾接受過神恩、憐憫的人,最重要的是知恩而感恩。

二、轉移思維模式的挑戰
    當天接近傍晚,耶穌直接對腓力說,你看這些人,他們聽講道,天黑了,這裡是曠野。所以問:我們從哪裡買餅叫這些人吃呢?為什麼只對腓力說呢?耶穌12門徒中,只有腓力士伯賽大出生(1:44),對當地了解。聖經強調,耶穌早知道該怎麼做,只是要試驗他們,腓力的問題就是「數量的困惑」。然而他反應快,也直接,思維敏捷。可稱為現實主義者。他分析給出一個數據的答案。
    根據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九章10-17)的記載,五千單指男丁,實際不止這人數。肥利用現實眼光告訴耶穌,就算20銀子買食物也供不應求。耶穌問的該怎麼辦?祂要飛力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不要用陳舊的思維框框,以全新角度看待。顯然,腓力仍然只顧計算、受數量的困惑,無能為力,這就是他的回答。
根據馬可福音和路加福音(九章10-17)的記載,五千單指男丁,實際不只這人數。腓力用現實眼光告訴耶穌,就算20銀子買食物也供不應求。耶穌問的該怎麼辦?祂要腓力擺脫固有的思維模式,步要用陳舊的思維框框,以全新角度看待。顯然,腓力仍然只顧計算、受數量的困惑,無能為力,這就是他的回答。
    另外一個是安德烈。他同用聽到耶穌提問,反應與腓力完全不同。安德烈注重做事、講究實際的人,聽到後馬上赴諸實施。他很會找人解決問題,竟找一個孩童(約翰福音69節)。安德列有基本的信心,與腓力截然不同,「分給」就是耶穌行神蹟的一種方法。安德烈的思維接受耶穌能做,只要將五餅二魚礁給耶穌就不用擔心。可是他仍有保留,原來的譯文是「這個東西能分發多遠呢?」(約6:9)不難看出,安德烈的信心還是受到局限。雖然,對餅和魚到底能分多遠產生疑問,好在安德烈還是做了。而腓力認為根本不可能。可見,腓力和安德列都受固有的思維模式。他們畢竟是耶穌的門徒,相信耶穌最終必會解決。
    很多時候,我們生命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時,很自然地用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還看待和處理。這是挑戰!耶穌要我們學習,不可侷限上帝的作為,更切忌因為思維型態否定上帝的能力。

三、單純的付出,讓神在其中動工
我們要學像那小孩一樣,毫無保留奉獻自己所有,主耶穌一定會成就其餘的工作。哪怕我們的奉獻看起來微不足道,上帝都會在我們的奉獻上做善工、行神蹟,使我們的奉獻變少為多,豐盛有餘,成為多人的祝福。上帝看重我們全心全意、真心實意的奉獻,無論多少,也無論是奉獻時間、才幹或是金錢。不要說"我沒有能力",不要說"我沒有時間",也不要說"我沒有多餘的金錢";上帝可以用你奉獻的五餅二魚餵飽五千人,還綽綽有餘。上帝也會大大賜福與你。
我們可以想像,在場的五千人,一定有帶著食物的,也一定有人帶著比小孩子五餅二魚更多、更好的東西。但是,只有小孩奉獻自己的五餅二魚。這表明小孩子比成人更真誠、更坦白、更謙卑,完全依靠,充分信賴,沒有虛偽和掩飾,不會盤算,也不會欺騙。聖經記載,耶穌幾次對聽祂講道的人說:除非你們回轉,變成像小孩子一樣,你們絕不能成為天國的子民(18:3)。凡不像小孩子一樣來接受上帝主權的人,決不能成為祂的子民(10:15;18:17)上帝更喜歡像小孩一樣單純的人的奉獻。

單純的相信與傳遞出去
因此若我們要經歷耶穌大能的操練,就要單純把我們自己交出去。現在的孩子也許會想,五個小餅和兩條小魚,這麼寒酸的食物怎麼拿得出手?而這孩童完全不在乎別人怎麼看待,單純而可愛。寶貴的是,「五餅二魚」是他全部所有。聖經教導我們,要縫線就把自己的一切都獻上。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才會甘心樂亦將自己擁有的所有交出去。這神蹟強調的正是如何讓分量那麼少的五餅二魚,交到耶穌手中,祂能讓超過一萬人吃飽?
其間,有著非常寶貴的信息,你要相信上帝的能力,藉助你單純的獻上去改變其他的人,無論是線上你的時間,你的才幹,你的恩賜,你的物質,還是金錢。倘若真的甘心樂意單純的獻上,我們就會經歷到耶穌基督的大能。然後,在看看眾多群眾,非常有特點。雖然,大家都很有秩序的坐著,但是他們又如何把五餅二魚傳遞下去的呢?儘管這神蹟完全是耶穌基督的能力,然而祂需要我們經歷祂的大能,並盡自己的本分。當餅傳到每個人手中時,只按照自己的需要掰開一點,在繼續往下傳。在傳遞過程中,神蹟顯現了。耶穌讓我們通過傳遞過程來體會祂的大能,如果餅傳到自己手中,卻認為是自己的不再傳遞,那麼神蹟就停止了。因而,本份是很重要的。
經常有聖經學者拿加利利海和死海來比較,因為前者一直在流動,而後者只有流入,沒有流出,自然就成了死海。當我們盡自己本分,把所領受的傳遞下去,就會看到神蹟。試問,你看到了嗎?在場的群眾按自己所需索取,吃飽了還有剩餘,並裝滿12個籃子。籃子是門徒帶來的,比較小。在這裡,只是強調一個事實,就是耶穌所賜的恩典是超過我們所想的,不該蹧蹋。同時,還涉及另一個重要概念,若是我們沒有看到上帝不斷的工作,而使我們見證祂的榮耀和能力,那麼,別岑也無法得到上帝所賜的福分。所以,我們必須如同這孩童和聚集的群眾,既願意交出來,又盡自己的本分傳遞下去,從而經歷耶穌的大能。這是非常寶貴的教導。
生命的影響和能力不瘥乎擁有的多與寡,關鍵乃是焦在使少變有餘的主手中。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 of Calcutta的一生都位印度加爾各答的窮人服務,照顧病人和垂死的人。一次,記者採訪她:「你太了不起!做了這麼偉大的事。告訴我們,你有什麼特殊的才華和生命的素質嗎?」特蕾莎謙卑的說:「其實,我什麼都沒有,我覺得自己就像上帝手中一枝小鉛筆,要怎麼畫,要怎麼寫,都由祂決定。我只做那枝忠心的小鉛筆,把自己完全地交給上帝。」
我們當作的就是讓耶穌基督握住那隻筆來書寫我們人生的內容。球主讓我們單純向那孩童,把擁有一切都交給祂。耶穌必使少變為有餘,用你的生命史別人得恩福。
我盼望今天福音中的亮光能夠照亮每個人心靈的深處,也照亮每個人前面的道路;改變我們的心靈,也改變我們的人生旅程。期許我們去實踐他的命令-傳揚主的福音,改變人的生命,整個社區與世界的生活價值,這是一件美的事情。那麼,我們就單純的向主禱告,次你熱情與真誠的心去與人建立關係,分享生命。當我們自我操練後,我們的態度及生活習慣開始改變,神就會為你開路。意思是,我做我應做的,其餘的主自己動工,機會、對象、場景、時間,都是神要負責的。

神蹟的發生,往往是耶穌訓練門徒的機會,挑戰她們的信心、勇氣、跟隨主的決心。這一次在一次展現主的權能:只要肯奉獻出僅有的,主能擴張那僅有的,變成有餘的,甚至超出原有的,這就是天國的樣式。我願意把自己向那五餅二魚般的交在主手中,求祂把我分別為聖,祝福、擘開,又傳遞出來嗎?

Share/BookmarkAdd to Plusmo

Saturday, January 23, 2016

舊摩西與新摩西:出埃及記3章1-12節

中壢長老教會124 出埃及記31-12
舊摩西與新摩西

    每一個人都有其生命蜕變與成長的機會而這個過程是經常發生的目的是讓我們的生命更像基督並且可以被神使用以色列人在埃及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時候新的法老王壓迫他們使他們遭受極大的苦難神卻暗暗的保守了他們在他們中間神預備了摩西這一個人。當神向他說話時,摩西已經落到一個非常低沉的情況裏。按人來說,他已經八十歲了,夠老了,也沒有甚麼作為了。但這時候,正是神要使用他的開始。當神要使用他的時候,神必須要讓他認識神和神作事的法則,然後他才能按著神的法則來做神所要他作的工。

一、舊摩西與新摩西:屬靈領袖與世俗領袖的差別
    在美國芝加哥柳樹溪社區教會主任牧師比爾.海波斯Bill Hybels寫過一本書「捨己-生命尊貴的秘訣」他強調屬靈領袖不是向上,也不是攀升而成為偉大,相反卻是捨己向下,經由僕人身分、捨己服事他人、掏空自己幫助他人,經由捨己向下而帶出果效,甚至成為偉大。
    靈領袖與世俗領袖的最大差別,舊是屬靈領袖的領導應該是服侍導向的,而世俗領袖的領導大都是權力導向的。這個世界推崇的是領導、控制、高超、才華、技能、學問等等優越運掌權力的運用;而屬靈領袖要求的卻是服侍的僕人心態。屬靈領袖正確的理念是這樣的,我們應當走在眾人前頭,在領導階層上服事眾人。一個有基督形象的領導者,或真正僕人身分的領導者,越在領導階層更上一層樓時,他會越來越謙卑、越來越像個僕人,不僅忠心獻上更多時間去服事他人,而且是服事更多的人,終其一生服事他人,把正確價值加諸於他人生命,在他人的生命歷程與他們一同前行,幫助他人發揮潛能,把自己生命傾注他人,服事他人,以幫助他人生命得勝作為自己服事的重點。這是神第一個改變摩西個性的地方,為此神讓她早點脫離埃及王宮的生活,免得他的性格更被調整與銳變。
主耶穌說: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12:24)這句話祂不僅僅在說祂自己,也是對著祂的門徒說的:他要求信他的人也這樣作。在約翰福音12章裡,祂說:若有人服事我,就當跟從我。我在那裡,服事我的人也要在那裡。耶穌要我們到祂所到之處,作祂所作的事,委身在祂所委身的事上,捨棄他所捨棄的。這樣就能跟耶穌一樣,使我們生命再衍生更多他人的生命,使我們為神國結出許多果子來。
荷蘭作家亨利盧雲在他著作「奉耶穌的名」這本書中,提到每個跟隨基督的門徒都會面對三個既真實,又隱晦的試探,這些試探跟領導心態有直接的關係。

第一個試探:自我勝任的試探/倚靠自己的試探
馬太4:3撒旦對耶穌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些石頭變成食物。這是一個用仄己的能力去控制大局的試探,是一個依靠自己去克服困難的網羅。
第二個試探:炫耀張揚的試探/名人心態試探
馬太4:5-6撒旦跟著引耶穌到殿頂上,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他的使者,用手托著你,免得你的腳碰在石頭上"。撒旦利用我們喜歡一舉成名的心裡,引誘我們去做一場表演,成為眾人注意的中心焦點,給人深刻的印象。盧雲說:「耶穌拒絕作特技演員祂不需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領袖的目標不是成為名人,或保留某個形象,而是服從神。
第三個試探:權能至上的試探/大權在握的試探
馬太4:8-9撒旦最後帶耶穌到一座最高的山,將世界的榮華富貴指給他看,然後說: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這一切都賜給你。這個試探是引誘耶穌去掌管大權。撒旦利用我們喜歡抓緊權力心裡引誘我們上當。撒旦把這試探擺在耶穌面前,這是通往權威能力的捷徑。但是,耶穌知道如果祂要走上僕人的道路,祂就必須順服天父的旨意,就要忍耐等候天父的時候到了。

二、在異象中讓人認識神和祂的法則
(1)   首先是神讓他認識神的心意荊棘是表明犯罪的結果主說荊棘上豈能摘葡萄呢?蒺藜裏豈能摘無花果呢?"(7:16)主用這筆方有屬靈意義作根據的犯罪不能帶出神的生命的神向摩西顯現神讓他看見荊棘著了火但是火卻沒有燒毀荊棘從這世上神要摩西明白神用甚麼心思來看待人。最要經過審判的,火就是審判的表記,神要審判罪人,但是神卻要保存罪人。
(2)   在這次異象中的第二個認識是:神讓摩西明白一件事,就是神是全在的。西乃山一帶,摩西牧羊四十年,一草一物他非常熟悉,每天在那裏走過,怎麼不能走的呢?神對他說:"不要近前來。”(3:5)不得進前是神在那裡。為什麼昨天不在呢?前天不在?偏偏現在在這裡呢?他慢慢明白,神是"全在的神。神是充滿萬有的,神願意在那一個地方顯現,就可以在那一個地方顯現。
主自己象人宣告說:"除了在地仍舊在天的人子,沒有人升過天。"(3:13)神是"全在"的神,神隨處都在,祂要向人顯現,到處都可以作成。可以在聚會,可以在家裡向你顯現,主可以在你想也想步道的地方顯現。問題是,你願意等候祂,預備好自己,讓主向你顯現嗎?
(3)   第三點值得注意,認識神的性情--聖潔。神說:"不要近前來。因為你所站之地是聖地。不要近前來,當把你腳上的鞋脫下來"(3:5)為什麼拖鞋?因為神是聖潔的,所以神所在的地方也成聖潔。雖然這地方是摩西天天走過,但現在神站在這裡,這地方就成""。你若靠近神,你就成聖,這是依很重要的啟示。
鞋子天天走在路上,踏著塵土,沾染汙穢。倘若我們能掌握這個屬靈原則,我們就曉得,屬地事物在神眼中,就是不能接受的,只有出於神的才被神接受。人雖墮落,但人畢竟兆個神的形象被造,神在人身上的旨意沒有因人墮落有所改變,神用盡各樣方法挽回人回到神起出的目的。摩西可以用腳站在神的面前,卻不能穿著鞋子站在神的面前,因為鞋子是沾染了太多屬地的事。
神在異象中顯明祂的啟示:神啟事祂的心意給生命經過淬煉而成熟的僕人,並預備自己被神差遣與使用。
當神與摩西說話時,神顯明祂對百姓的憐憫。耶和華說: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祂們因受督工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埃及人的手,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的地,…(3:7-8)
神說出了憐憫的話,神說出了恩典的話,神說出了拯救的話。這些話聽在摩西的耳朵裏面,也在心裡面產生了共鳴。上帝說的這一切的話乃是根據一個事實,甚麼事實呢?"我向你們組衝亞伯拉罕所應許的話。"那是神的信實,也是神的體恤,又是神的同情。神告訴摩西說:這二百年來"你們"以色列人所受的痛苦我全都看見。雖然""是默默無聲地來看,""沒有辦法在"你們"感覺痛苦的時候立刻將"你們"拯救,因為""必須守著""的信實,也必須為人存留憐憫。
弟兄姊妹,如果上帝對我們在這個時代說出祂的心情,我們是否是能夠承受得住呢?同時能產生共鳴呢?

三、神向摩西發出差遣的命令
時間到了神要祂們離開埃及神要領他們進入應許這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時間既是神要領他們出去神必須要在以色列人中間尋找到一個代替神來成就這件事的人這人就是摩西神讓摩西看見祂等地這個人就是摩西摩西一天不成器皿神就沒有辦法使用祂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所以神直接對摩西說:"我要打發你去見法老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3:10)
神在這一個時候去讓他了解也讓他知道:四十年前""(摩西)要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那是你要做你所想做的事現在我要你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是讓你曉得現在不是做你想做的事是要你來做我要做的工
弟兄姊妹這事情真的不簡單把摩西的立足點完全扭轉從前他是站在自己的立足點上現在要在在神的立足點上摩西對神說"我是甚麼人竟能去見法老將以色列人從埃及地領出來呢?"(3:11)他心裡實在說:"算了吧還是找別人去好了自己年紀也大了(摩西當時已80)"
但神要用他就不在乎他的年齡而在乎他的心思神向他顯現主要目的藉著啟示恢復他的積極不讓他消沉當你作神的事你就必須要被興起你不能消極下去感謝讚美神神這次向摩西的顯現是摩西很動要的轉機也是獵人能不能出埃及的關鍵
就像復活的主在保羅往大馬色的路上向他顯現,以後保羅更新成為神重要的工人,在外幫人的世界為主作見證。復活的主在加利利海邊向失去鬥志的彼得顯現,讓彼得有機會向主再次表明對主的委身,日後彼得成為宣教史上關鍵的人物。

因此,我們需要向主呼求賜給我們屬天的異象,不斷的焚燒我們內心荊棘,拿去不合神心意的個性、脾氣、態度、習慣、成就。保存合神的東西,好叫我們成熟的生命可以被神差遣到神要我們去的地方。

Share/BookmarkAdd to Plusmo

Tuesday, January 19, 2016

連署若超過10萬人英國國會必須進行辯論~Taiwan



台灣新聞網出現一個重要新聞
再這邊我把它的外國網頁拍下一頁
可惜我們沒權利連署
新聞來源:
http://udn.com/news/story/1/1453535
根據英國法律,這項連署如果獲得1萬人以上的支持,英國政府就必須做出回應,如果連署的人數超過10萬人,則國會必須進行辯論。
對於英國公民發起連署要求承認台灣是一個國家,劉志攻說,這項連署案屬英國內政事務,中華民國政府不介入也不評論。連署案的截止日期是今年7月18日。
但是不表示我們不能點進去看
這真的很特別的一個新聞
我想在部落閣做個紀念 算是謝謝英國公民為台灣發聲吧~

Share/BookmarkAdd to Plusmo

Monday, January 18, 2016

林正修:歷史從不缺憾事,但缺謙虛和想像力~終於找到一篇最中肯撼動我心的文章

這篇文章~沒有偏頗任何政黨或假著大肆批判夾帶攻擊的語言
讓我能夠冷靜的思考~對蔡總統是很好的建言~如果能被她讀過的話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116-opinion-lin-1937/
因為太感動了
我全文一個字都不漏地轉貼~原文連結網址在上
《想想》是蔡英文集結筆陣的網站。從名稱來看,把「想」字疊綴在一起,不無再思而行的意思。如果蔡果真在本週末後當選總統,我覺得她該認真想想的人物是重慶時代(1937.11─1945.8)的蔣介石(註一)
若民進黨重新執政,必定面對北京的步步進逼。台灣不但經濟上被紅色資本穿透掏空,而且邦交國可能陸續出走,國際空間一定更形壓縮。隨之而來的將是民意分裂,北京甚至可能內外聯手,架空合法的政府。
形式相近的威逼,抗戰時期的蔣介石都以更慘烈的方式面對過。蔣最後撐到日本投降,勝利還都;卻在關鍵時刻失去美方信任,更擋不住共軍崛起。重慶時代蔣介石做出了許多關鍵決定,或好或壞,都值得當前借鑑。

一、和戰之間,敵乎友乎?

回顧蔣的一生言論,最有戰略高度的,應該是1934年假徐道隣之名發表的《敵乎?友乎?》當時形勢是日強中弱,滿州已建國三年,而日本軍方內部的皇道派與統制派鬥爭激烈。蔣直接訴諸於日本各界,分析兩國其實有共同防蘇反共的戰略目標。只要日本能節制軍方,中日必能避免一戰。蔣的言論,在戰前戰後都得到日本社會一定程度的呼應。
不知蔡英文心中,是否也有一篇足以說服多數中國人的和平論述?對於台灣主權,北京與民進黨可說是針鋒相對。然而民共兩造,是否也存在共同的戰略利益?答案是肯定的,但絕不是馬習會宣示的中國復興大夢,也不是兩岸共同聲索釣魚台或南海主權。民共可能的共識,不是特定的國體主張,而是從東亞長遠發展視野來看待中國轉型。
中國是持續崛起的強權,但中南海領導人對體制的和平轉型,至今仍無可靠的路徑圖。中國政制若能順利向民主轉移,對自身、兩岸及區域都是莫大祝福。一個不主動尋釁的台灣,並非全盤接受北京的主張,而是理解中國政體轉型工程的浩大與艱難。台灣可能是過程中重要的參與者,也必定是關鍵的受益人。蔡英文2012年的落選感言,打動了許多對岸年輕人。今年蔡若勝選,則必須用更清晰的論述,召喚對岸更廣泛的支持。
蔣曾經期待中日互相提攜,但日本的輕慢與蔣的偏執,共構了無法回頭的難局。即使日方在蘆溝橋事件後,並不準備擴大事端,但蔣介石卻決定全面反擊。事後來看,若非因珍珠港事變導致美國參戰,單以中國之力抵抗日本進攻,連重慶都可能失守。蔣在1937年把國家的命運,賭在對手還沒犯的錯誤,實可謂冒進。
中國革命與日本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孫文與蔣介石在不同時期,都受益於日本的泛亞主義(Pan-Asianism)。孫文在日本志士宮崎滔天等的協助下,改組同盟會;北伐之後的蔣介石,也在黑龍會首領頭山滿的引介下,與日本各界多有聯繫。
如果在1930年代的街頭問中國青年學生,日本對中國意圖為何?答案一定是滅亡中國。但事實是:滿州國建立後,日本並未把佔領中國當成政略目標,卻十分在意南京倒向莫斯科。從日本的角度來說,孫蔣從親日共同興亞轉為親蘇反日,才是破壞了南京與東京戰略聯盟的主因。但從蔣的感受來說,早在1928年的日本出兵濟南阻止北伐,他就下定決心必須與日一戰。
再次上台的民進黨面對中國,與北伐後蔣介石面對日本,情境十分相近。
當中國的主導力量從北洋政府換成抗日的南京黨人,日本當然會利用分化與施壓的手法,避免中國成為蘇聯的馬前卒。面對綠營再次上台,北京只會加大對台統戰與分化力度;但中南海中仍有清醒頭腦,可以準確區分「宣傳內需」與「改變台海現狀」的風險之別。
兩國相持,弱的一方要能繞過言詞,去理解對手的真實意圖,從地緣格局上清楚掌握彼此底線,並且不為己方民意挾持。1930年代的中日局勢,強勢方有其整體戰略的考慮,雖然表面氣焰囂張,但從未以佔領弱國為目標。反而弱勢一方總是氣憤難平,覺得明天就要亡國。雙方都自以為無路可退,結果就是天皇帝國被打回島國原形,至今仍由美國監管;而委員內戰兵敗,在海島度完餘生。
比起中日相爭根源的滿州國,今天兩岸爭端其實沒有太多實質分量。蔣介石與日本欲和卻戰的殷鑑不遠,蔡習豈能不慎乎?

二、先其所愛

中日大戰開打,日本陸軍原想南下中原,切割中國本部。蔣看準對手內部海陸戰略不合,主動在上海租界開闢第二戰場,迫使日本海軍連續三次增兵,牽引日軍沿長江「西上」。蔣的策略是孫子兵法中「先其所愛」,也就是「首先奪取敵人戰略要地」,出其不意地迫使日軍改變進攻路線。
蔣介石抗日戰略是以「空間換取時間」,戰術上以「穩、韌」對付日軍「快、硬」的攻勢。而台灣對中國的戰略縱深為何?有效的戰術是什麼?
戰略的答案是「開源」(open source),戰術則是公民社會與企業的培力。北京對台最有效的戰略,就是用經濟手段買通各界上下,期待不戰而屈台灣民主。但黨國體制的大敵是「透明」,而開源是台灣已開始踐行的共識。台灣要如何善用開放透明的建制,廣邀公民監督企業,又能夠歡迎包含陸資在內的良性投資,將是英派執政的真實考驗。
觀察中國近十年來的進步,幾乎都屬戰術上的精進,頂層控制反而更形保守,整體發展上呈現出戰略的退卻。對岸的好頭腦與業界好手不少,但就如二戰的日本從不缺精於戰術的將校,但戰果總在天皇體制與大本營錯亂決策中互相抵消。
以宗教交流為例,台灣當然可以接待山西關公來台繞境,但前提是必須對等回訪,並且把信徒會與財務管理的體系,介紹給中國各地的信眾。又以上海台辦與台南養殖業的契作為例,人家願意下單買貨當然歡迎,但千萬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台灣養殖業者應以上海市場為口碑,進而推到中國內陸及其他國家,熟悉各國特殊的物流體系。傳統產業振興的關鍵,是資源平台與善用網絡的人力,此兩者都與開源戰略直接相關。
台灣應對自己的社會有信心。蔡應該奉行「開放政府」的總戰略,以具體資源支持台灣的小農與企業,直面中國的銀彈攻勢。台灣的防線在於綿密自主的網絡;當開放社會與不透明的體制交往越深,開放的一方,越能產生自我價值認同。
這種價值高地,就是兩岸對峙的戰略要地。

三、微與之期

中日開戰初期,國府唯一的外援來自蘇聯。蘇聯為了遏制日本,對中國的援助可說是真金白銀,給錢給槍。1939年中蘇飛行員曾聯手奇襲日佔的漢口機場,重創日軍。之後蘇聯雖因與日簽訂合約而撤走援助,但日本從未敢小覷蘇軍實力。
對蔡英文來說,今天能扮演昔日「蘇聯」角色的則是日本;而美國還是那個隔山觀鬥,最後才會出手的美國。如同蘇聯因防日而援華,日本理應成為台灣重要外援。不過日本民性遠不如蘇聯痛快,日資企業對中國也多所忌憚,加以台灣親日派歷來多只是日本右翼的尾巴,無法涵括日本民意多樣性,所以台日交流遲遲無法提升到戰略層次。蔡英文應從戰略高度向日本朝野喊話:如果日本想保持東亞經濟均勢,對台技術轉移就不應吝嗇小氣。台灣對日外交也應走出暮氣沉沉的老人圈,轉而面向有批判力及創造力的新日本。
抗戰後期,國府空中支援主要來自陳納德的飛虎隊,這些美國志願飛行員並非現役軍人,卻在戰場上發揮克敵大用。台灣正式邦交國不多,但全世界對中國有意見的好手卻很多。面對強國壓境,台灣不必顧影自憐,只要大膽接合全球超國家的網絡及社群,就會得到許多意想不到的協助。舉例來說,單挑美國的史諾登或全球比特幣的愛好者,都是對抗網路控制的倡議者。又如開放大麻與爭取同志權利的社群,如果台灣能夠成為亞洲對邊緣群體最友善的國家,他們就會是今天的飛虎隊。
中日在八年對戰中,日方多次修改講和條件,想以威勢逼和,蔣介石卻以「不宣戰,不認輸,不講和」回應。重慶時期的最大困難不只在前線,還有經濟封鎖導致的民生士氣的凋敝。 尤其在1939前後,法國陷落,而德蘇、日美尚未開戰,重慶面臨最為孤立的時期。延安的林彪甚至用一個「熬」字,來形容當時抗戰的艱難。
據北京說法,若民進黨執政不遵守九二共識,就會「地動山搖」。從經濟面來說,可能是陸客消費與台商收益遽減,甚至是島內大型投資下降,就業與薪資提升更形困難。但如此種種,比起失國半壁內外交逼的蔣介石,實在算不了什麼。中日戰爭重創沿海城市,但蔣卻藉着撤退到大後方,清理川滇黔的基本結構。蔣提倡「抗戰與建國結合」有一定道理;重慶八年,國府的人才培育基本沒有中斷。
面對中國的合圍,蔡英文應把握時機重整台灣經濟體系,戒除以往只會用大型開發拉動內需的癮頭。對於有以待之的治理者來說,緊縮是改革的良機。而重慶後期為人所詬病的「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再次輪替後的民進黨人,更要戒之慎之。
重慶的蔣介石打不贏日本卻要拖住對手,而拖的目的是要等國際情勢的改變。先是歐戰爆發,接着是軸心三國協約,最後是美日開打。蔣的戰略假設就是「把中日問題與世界問題一起解決」。回到兩岸,台灣蔡英文頂住中國的戰略想像是什麼?
即使八年後,中國毫無懸念地會繼續存在。爭取四年或八年台海的平穩,對中國轉型至關重要。台灣首先要避免成為對岸極端民族情緒的出口;其次讓兩岸的爭議,在國際的架構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最後等待中國內部,醞釀足夠的能量啟動政改。台灣以民主的價值促動中國轉型,將得到國際體系的廣泛支持,這才是當前兩岸相持的戰略意義。
中國若干犯國際秩序,最壞的下場可能像蘇聯一樣,歷經國土分裂與長期內耗。中國若能和平轉型,美國將分享東亞的領導權,甚至不無可能共組太平洋的北約體系。
回顧重慶時期的美中關係,對今天的台灣也頗有警示的意義。抗戰前期,日本侵華所需的石油及打造彈藥的鋼鐵,大半都是從美國進口。美國直到日本南下威脅菲律賓及南洋石油,才對日禁運。東亞均勢離不開美國,但過於期待美國的善意,必定下場悽慘。台美的軍火買賣是爭取大國信任的暗語,但絕不是安全保證;更何況,今天北京還是美國的主要債權人。
重慶的蔣介石,用的是兵法中的「微與之期」,也就是「不要輕易與敵約期決戰」。如何用同樣心法面對九二共識,值得蔡英文再三深思。

四、政治的三角結構

重慶的蔣介石,除了抗日以外,還要面對延安毛澤東與南京的汪政權,兩者背後都有大國撐腰。當選的蔡英文在面對北京之外,島內還有親中的國民黨與抗中的激進派。如果我們穿越時空形象地說,卸任後馬英九像是言必稱九二共識的汪精衛,台北的柯文哲則像嘻皮笑臉的毛澤東。而國民黨的傳統勢力,就像北伐前後殘餘的軍閥勢力;在陸居留的上百萬的台商台幹,則有點像淪陷區的親朋老友。
蔣對汪政權的處理分為上下兩手策略。對汪政權的上層人物,重慶政府堅壁清野斷其後路。但對於為保存實力而被迫加入偽軍的將領,以及淪陷區的中下層官員,蔣介石卻能有同情性的理解。不但透過地下組織保持聯繫,且不以「非忠即奸」的二分法苛責。蔣的彈性的作法很大程度掏空了汪政權的正當性,也解消了日本逼降的政治攻勢。
對蔡英文來說,清理國民黨不當黨產與政治獻金,是必須上綱到轉型正義的原則問題;但對於農漁會或婦女會等傳統國民黨外圍組織,則必須有更多的耐心與新血投入,在每個具體的社會領域,迎戰對岸對人心的收買。
蔣介石從沒放下對延安的戒心,但他卻從未真正了解延安醞釀的重大變化。從1927大革命失敗後,毛澤東就在三灣整編重建紅軍,把黨支部建到連與車間一級。在延安窯洞裏,毛一方面對史達林聯蔣抗日陽奉陰違,同時也透過整風與再教育,建立了足以一爭天下的剛性黨組織。日本學者遠藤譽研究史料後發現,延安在1938年,還透過上海的情報頭子潘漢年與日本佔領者聯繫,不但接受經費補助,也提供打擊國民黨的訊息。這種行為既是對抗戰的背叛,也干犯第三國際統一戰線的大忌。但對於毛這般的實用主義者,鬥垮對手的手段不必有底線。
蔡英文若仔細回顧蔣毛汪的三角博弈,想必對選後的台灣政治會有不同體會。未來藍營的頭面人物一定還會遊走兩岸對台北施壓,但民進黨政府要消化國民黨的殘餘力量應非難事。真正難的,或許是搞懂柯文哲所代表的社會力量。
重慶時代的蔣介石無疑是個民族主義者,是全中國抵抗日本的象徵,但最後在內戰中,共黨的宣傳卻成功把「反蔣」與「反美反內戰」畫上等號。共產黨絕不只是口號動人,上海等大城市的年輕人會奔赴延安,昆明的教授學生會反獨裁反內戰,還是因為他們對未來的想像,與蔣委員長出入甚大。
所以未來若看到「兩個凡是」的柯文哲與對岸互動頻繁,或是太陽花世代到對岸創新事業,綠營的支持者千萬不用大驚小怪。新世代的光譜及經驗值已經超過原來的藍綠分布,他們可能認為台獨就是天然狀態,但也不會看不到對岸龐大的經濟機會。未來蔡英文與台北小延安之間的競爭,不是在國族認同中決勝負,卻會在經濟與兩岸的想像力上見輸贏。
蔡英文該謹記,最後讓蔣介石離開南京的,不是汪精衛而是毛澤東。

五、贏得抗戰、輸了內戰

蔣和他的部隊撐過八年抗戰,卻打不贏國共內戰。
遠因之一,卻要追溯到1944年日本發動的大陸打通作戰(即一號作戰),在38天連下37城,也佔領了美軍規劃轟炸日本本土的基地。此役之中,美國把蔣介石部隊的種種弊端看在眼底,懷疑其戰力,是以在雅爾達密會要求蘇聯參戰。蘇軍進入滿州後,移交了錙重武器給林彪的四野,決定了東北戰場的勝負;一旦東北易手,國軍在關內也幾無勝算。蔣介石在關鍵時刻被美國看輕,更導致美國最後在內戰中袖手旁觀。
勝敗畢竟是兵家常事,蔣介石在西方受到嘲弄,追其根本,仍是蔣個人與國民黨文化與時代扞格。重慶之前的國民黨,有着時代激烈變遷的過渡性印記;反映在蔣個人身上,就是意識形態上的徬徨。蔣曾經是紅軍的仰慕者,卻又仿效納粹成立藍衣社;他以陽明信徒自許,其後又隨妻改宗信耶穌。蔣終其一身,難脫信念的駁雜。
傳統民進黨人也十分駁雜,既有着商人的現實感,也有秘密會社的排他性。在當前兩岸情勢下,蔡英文及其政黨若只把自己當成國族主義的代理人,不但不合時宜,也無法面對複雜的現實。陳水扁第二任在外交上荒腔走板,連保守派的美國總統小布希(港譯小布殊)都公開羞辱台灣,堪與英美領袖看輕蔣介石前後呼應。可為借鑑。
對於勝選的蔡英文來說,在自家門內有幾場硬仗要打,分別是環境與國土,勞動體制與教育。此三者互相關聯,直接決定台灣在全球知識經濟的競爭中能否存活。要打贏這幾場戰,蔡英文必須精銳盡出,全力拚搏。只有拉開了與對岸社會差距,台灣才能有安全縱深。
蔡英文的學經歷看似與國際接軌,但東亞現代科舉出身的政治人物有個很大缺陷,就是信念模糊。據說蔡英文把德國總理、出身新教牧師家庭的梅克爾(港譯默克爾)當成偶像;不知蔡英文可否知道,新約中有段經文教人「把不冷不熱的溫水一口吐掉」?從馬英九的例子可知:凡事先求自保避錯的領導者,很難擔起千鈞重擔。蔡英文能否走出同樣輪迴,知情者應該都不樂觀。

六、台灣是不是滿州國?

中日開戰關鍵是滿州國。汪精衛 1942年訪問長春時,曾流淚說「我們以往今後都是同胞!」但同胞都未必須同國,歐洲自一戰至南斯拉夫的解體,帝國的傾圮與人命的傷亡,皆因於同族必須同屬一國的偏執。如果中日不因滿州而大戰,也許蔣的繼承人能在南京繼續掌權,而亞洲面貌也將完全不同。
我們無從得知重慶時代或敗戰來台的蔣介石是否因此後悔,但今天的蔡英文,卻有機會說服習近平,文化同源而政治分治的現況,其實是當前最好的安排。
以上世紀30年代的中日比喻當今的兩岸,也許各方執意者未必領情。但讀懂中日一世紀以來的糾葛,才能了解強弱乃相對的態勢。強者至剛必將折損殆盡,而弱者也必有全其國之道。
蔣一生最大的幸運,是對手日本的偏狹與輕敵;時代給蔡最大的祝福,是全球社經慣行的組織法則,正開始發生驚天動地的改變。在這個巨變的開端,國家量體大小的不是決勝的關鍵,社會願意面對改變的共識,才是最稀有的資源。
周鄰大國與國內的信任,對領導者同等重要。蔡英文最大的挑戰,就是平衡於民意與國際信任之間,力求「彌禍於無形」。台灣能與中國和平共處並持續提升彼此,絕對是世界級的成就。
扁馬之後,台灣人必須承認,我們表土尚淺的民主,還養不出有歷史視野的領導人。我們的選民太浮躁好動,領導人則盡做些血汗型的例行勞務,導致台灣缺乏政治中最需要的大跨度換位思考。以台灣和中日歷史的交錯,台灣社會與領導人,應該可以同時取益於德川家康和孫蔣毛鄧;但實情剛好相反。國民黨的上層,是一群被毛澤東嚇壞了的流亡集團,而民進黨人則十分自在於,他們對中國歷史的疏離無知。
蔡英文是否能深思東亞及中國歷史,並有所啟發,我們不必有任何期待;但蔣的確是近代東亞無法跳過的思考座標。台灣海峽的現況,就是蔣介石對民進黨人的饋贈(或許也有人會覺得是詛咒)。蔣的追隨者中,至今沒有任何人能在視野上夠超越他本人(包含他的兒子蔣經國)。而蔡及身邊的幕僚,也許此生還沒想過以蔣的情境為摹本,來思考兩岸關係。但歷史真正有趣的地方就在此,跨距越大,越能避免偏見與看清自己。
至於蔣在蔡當選後會不會被請出中正紀念堂,其實不是問題核心。真實的歷史是:委員長既是獨裁者又是戰略家,討回東北卻輸了內戰,反對台獨卻保全了台澎金馬。只是國共兩黨對蔣的定位都我執太深,短期之內難有公正評論。倒是三次輪替後的台灣,只要開放心胸,就會是個把故事講得透徹精彩的好地方。
台北 228 公園的館前路正門,至今還有一對滿州國致贈的銅牛。倘若中日八十多年前能相忍於一時,讓滿州國延續至今,其成就或許難以想像。其實台灣更似當今中美之間的滿州;只要台海三十年無釁,新品類的超國家型構或許就此誕生。
歷史從不缺憾事,但缺謙虛和想像力。
冷眼向洋看世界,從重慶到台北,有一個道理該被記住:
只要存在就是力量,只有存在才能催生變化。
(林正修,海西諮詢顧問公司負責人,曾任台北市民政局長、研考會主委)


Share/BookmarkAdd to Plusmo
Google Analytics Alternative